close

專業知識強化訓練

Day 1.

人是動物,本是自然界中的一環,可是面對環境卻喪失原有對自然環境選擇的能力,但動物卻憑藉著對空氣中的水分、微氣候的變化、對天敵的防禦等瞭解,去構築適宜己身可居住的場所,並擁有完整良好的配置。

前兩章說明了氣候之於人類社會特性的影響,不同的氣候條件型塑不同的人文風景,因此規劃的第一步驟便是順應氣候因子,透過微氣候的調節、建物、植栽、順逆向風坡、水源等條件,選擇出最合適的地點。透過了解地區氣候,將環境塑造回應氣候條件,製造出最適宜人居住的空間。

 

Day2

原來一本概論的書也可以用這麼感性的方式撰寫,讓我也不自覺得感性起來(這些都是廢話)對於土地的感覺是天賦本然的,深藏在我們的骨髓和血液之中」、「一把土壤中,有千千萬萬的生命蘊含」,這說明了對於環境我們的感動是自然的本能。

書內描述了許多對既有基地環境珍貴資源的保護,讓我悲觀的認為當「保護」手段出現的時候,即為環境已被破壞的象徵,僅能透過所謂的規劃與景觀改造去挽回、拯救造成的後果,因此,在對基地規劃的時候,應該順應基地特性,達到修改越少,效果越好的目的,並將設計之景觀建築順應自然環境的制約達到最終和諧的目的。

關於水域的規劃與設計,在整體景觀上扮演了我認為的景觀的說話者與表演者的角色,透過流動的水環境達到靜態景觀中的動態效果,促使擁有活潑生動的畫面,水域周邊的景觀設施更加影響了人與水域互動,水岸設計須可適應水面起伏並維持水域特性、親水空間的銜接。

景觀特質在維持景觀的和諧性,在透過原有基地特性,去強化整體景觀的層次與主題,越完整的單一性與整體性,將促發觀賞者越是覺得快樂的重點。所以除利用原有基地景觀特性外,去除不必要的,適時加入可凸顯主題的對比性質,將使整體景觀達到和諧的境界。

 

Day3

基地規劃的程序大致上在大學求學的過程當中就已經了解,但再次透過書內容的說明與過程的講解,以及身為一個規劃師自身該具備的心態、責任與養成,這本書也都巨細靡遺的道盡。我了解規劃的過程在於引導混亂的地區做最佳解決方式,但卻從來不知道當委託者做錯誤決定的時候,有大部份的責任是歸咎於規劃者沒有善盡勸誘的責任。在日本,做為一個受委託建造與規劃的建築師或是景觀師,是透過對一基地完整的潛質(無論好或不好)的了解,然後才將構想中的畫面執行於圖面的繪製上,是完全的順應自然、呼應自然的做法;但在台灣限於所謂實用性質的情況下,受到時間、經濟、公眾情緒甚至政治等壓力,促使計畫過於早熟,當然也就無所謂的順應自然之下的產物產生。

另外讓我感觸良多的是所謂的規劃師養成的心境狀態,書內的形容是透過心境的直覺萌生的創意,是一種自我誘導的敏感性,即所謂的規劃態度,作業過程中體驗腦力的激盪與自由思索的喜悅,並於最後產生美的感覺,但我卻從來不曾有如此的態度與心境,也許具備敏銳的官感與創意,可不代表在過程當中會因為時間等壓力得到那所謂的愉悅,這也令我感到困惑之處。

環境影響評估在於評估開發過程中如何降低對環境造成的衝擊,最終的回歸是在於改善環境,而非強調利益成本,由此論述印證,台灣開發造成的破壞,是否違背所謂的環境影響評估的定義?(於此僅提出疑問)

 

Day4

看完今天的進度後,便立刻倒在床上,實在太睏,起床後才將這邊完成。

晚上跟我媽通電話,電話裡交代我最近做的、工作上進度還有念書進度等等的事,媽問我說:那你這樣唸書有什麼收穫嗎?我回說:我發現,過去的大學有許多觀念,其實並沒有建立,那是該建立與必須的,可是沒有!老師也沒有說過(不是怪老師的意思)後來我媽說:這些東西是很難教的,還是必須要自己體會;所以我回她說:所以,我現在又重頭看了一次!哈哈…才發現我漏了的態度。

規劃發展的內容介紹了各種類型基地的特性,以及最後終歸的幾項規劃大原則性,這些大原則性也是在規劃成果當中最需要被重視與歸納的,而要產生的結果必須要具備怎樣的適度才可呢?或是又如何收斂跟擴張規劃效果?

於是,為了要驗證與檢視我們規劃過程中的適度性與成果,除了透過想像的模擬,去模擬各個角色於各個時間點會進行的各種生活瑣碎小事的活動,然後修正自己的規劃成果,達到最佳的方案,但這僅只是針對部分,還包含整體整合的部分要努力。關於構築物與基地間互動的協調方式,書中舉出日本人對基地與構築物的表現,透過紙屏風的密閉與開放,來達到建築物與外部空間穿透的互動協調關係,真的是絕佳的例子!當然,規劃的過程當中所需要的軟、硬性界面,植栽、水、照明、動線等也是須透過系統性的整合來配置於其內。

構想周到的計畫是會創造出新的景觀!組成元素與基地之間是一種有意識的關係=>這樣的形容真是讓我欽佩!

※另外關於規劃過程中經常會掉入一種窘境,就是我們將會受限於業者委託的規劃範圍後,然後完全忘記了最後擴大來看,似乎有些格格不入,因為忘記了與周邊地區調和的作用,也將產生某種程度上的差異。

 

Day5-Day8

空間量體對環境規劃設計者來說是最主要的目標。空間的設計是可以對人產生情緒上的影響性的,透過不同的空間型塑來達到壓力、恐懼、開心、歡樂等效果,因此空間的抽象特質或空間個性皆為預設結果。此章節從空間的影響力、品質、大小、型式、顏色、抽象性、組成要素、量體的界定來說明可影響空間特性的所有可能。轉換至量體的過程當中,會開始感受到2D平面轉3D空間的想像部分,似乎懂了什麼,但又好像還是很不懂,似懂非懂之間,加上繪圖的輔助,我想之後我會懂的@@,總而言之,關於空間的抽象性質想像部分真的很不了解。記得過去總為了所謂的氛圍與自明性的問題想很久,摸不透為什麼如此的空間可以給予的感受,難以用言語去表達,才讀了部分的章節內容,發現好像我似乎可以說些出什麼。

前面論述過空間可給予的感受後,後半部教讀者一個空間,經由xyz三軸所構築的空間,該注意的底層、頂層計畫與垂直物體對空間構築該注意的與可產生的影響性。而一空間內的隔離,通常需藉由垂直物體加以區隔,因此對垂直物體的著墨甚多,不同的材質、特性等依照對空間的形塑需求去調整,產生有效的包被感。

 

視覺景觀,從視景、視覺景象、軸線三大主題開始講述,景觀的特質通常會影響空間的發展性,視覺景象的控制是對一空間的景觀最大的成敗關鍵。

為產生好的視覺景象,因應而生的視覺軸線、對稱與不對稱規劃便成為後續內容,我其實不曾仔細思考過這樣的問題,應該說是你模糊知曉,也好像會注意,但從未曾仔細描述過,所以我開始更深入的知道為什麼要有動線規劃、為什麼要型塑空間、為什麼是這樣那樣,還有為什麼我大學從來不曾這樣開竅,真是頗為糟糕的一件事。如果之後還是只能模糊的描述,應該先把自己再重新徹底的檢討一遍了。

 

DSCF9452-pola.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eiy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