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ay9-Day10

相較於建築物、結構體與景觀來說,皆屬於靜態的範疇內,但人並非總處於靜止不動的狀態下,會依照本身的意識而產生動態的行為,當產生動態的行為時,相對於景觀、建物,就非處於一靜止的狀態下,而轉換成動態的景觀,形成路徑。是故,動線的安排除了小區域的規劃外,擴大至都市的尺度或是整個國家的尺度,也成為環境規劃設計當中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

行經的過程當中所感官的體驗的感受,也將成為重要的規劃設計項目,依照不同的動線型態,人行、車行、大眾運輸等,依照各種速度下產生的視覺感受,去進行調整與變化。

而動線就像移動中河流的前進般,會因通過狹窄的河道促使水流湍急,湍急的水流侵蝕了河道旁的沙洲,然後延伸出緩慢而閒適的河岸邊坡。其中在人行動線裡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從二維思考轉三維思考的設置,就是階梯,它促使空間從平面轉向立面,原來是這麼的有趣。

章節內除了解釋各種動線的性質外,也將大範圍的住宅型社區規劃中的所有動線,做詳細的說明,光停車場的設置方式,便已讓我又再次了解所學甚淺。

空間結構的章節中,又再次的強調了與環境間的協調性,虛(開放空間)(建物或結構體)空間於基地範圍內的配比關係,將會是影響整個基地環境很重要的成敗關鍵。這些內容,也許將存在我所存在的空間當中,被我印證。

順便在這懺悔一下,我昨天看到睡著了@@,所以昨天的進度今天補上。

 

Day11

今天閱讀的章節為居住與社區規劃,前者為社區規劃中的小單元,因此從前者的空間環境配置講起,所謂的居住需求,應該是包括了遮蔽、安全、實用、舒適、私密性、開闊感與欣賞自然的一個空間型態,而這樣的空間當中所切割的細小單元又可分為住所、戶外活動空間、附屬建物、擺設陳列等,應盡可能的創造促使整體環境多元的空間設置,達到最基本的居住需求項目。

本書的社區規劃內容,基本上圍繞著基本的社區該的有機能與空間配置,重要的是區內的交通要盡量避免影響人行與自行車動線,而規劃方向中該注意的事項,若讀過台灣都市計畫法中的內容,應該會了解其中規定的內容不是沒有他的道理,也就是說台灣已經將所有規劃中該注意的事項明訂於法條內,但有關原有環境空間的尊重與維護,這點並未列入且尚有待強化。

 

Day12

都市設計也如同前述那些存在於生活周遭的空間般,是需要更加刻意塑造的大尺度空間環境,但為什麼現今所處的都市空間環境是糟糕的呢?一個好的都市設計又該是如何的?

為了瞭解都市這樣的一個空間體,分成核心都市區域、內城、外城與市郊區來說明,也分別敘述了這些都市空間結構於都市中所扮演的角色。另外,針對都市空間中缺乏或是氾濫的問題也詳細的說明,只在於追求最終的『偉大的藝術家造就了城市和居住處所,而其藝術涵養也使他們知道該如何居住其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eiy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